中心医院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 党务公开>> 先进典型>>正文内容

杜友红:一辈子以白求恩为师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8日 字体:

 

一个病友走进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专家诊室,称咽喉不太舒服。专家详细地询问病情并作记录,然后熟练地戴上检查镜、用打火机点燃酒精灯、加热鼻咽镜、在自己手背上试温,再娴熟地对病友的鼻咽喉进行多角度全面查看。每一套程序比流水线上的工序还要规范、准确。开处方时,专家亲切地一边跟病友讲了患病程度、药物使用和减轻病情、防止复发的方法,一边还在纸上绘了一个草图,告诉病友病灶在什么位置。他始终面带微笑、轻言细语。病友对自己的病情了解得非常清楚了,觉得不是在看病,而是在听一堂生动的医学课,看完病,连连向专家道谢。

 

 

 

这是77日上午,记者在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专家门诊看到的一幕。

这个专家叫杜友红,他是市中心医院业务副院长,耳鼻咽喉科首席专家、主医师,南华大学兼职教授。他还是湖南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娄底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会员,娄底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不论何时何地,杜友红对待病友都一丝不苟,他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同仁和病友的一致好评。

 

做高难度手术如庖丁解牛

就在几天前,杜友红和他的助手一起做了一例高难度的全喉切除手术。

病人陈某一个多月前出现声嘶症状,在当地诊所进行了输液消炎治疗近一个月,病情不仅无好转,而且越来越严重,并出现呼吸困难症状。20101223日,陈某来到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看门诊,接诊的医生是杜院长的助手、耳鼻咽喉科教研室主任、副主医师张艳红。通过喉镜检查,张主任发现其两侧声带有灰白色新生物,怀疑是喉癌,于是将情况向杜院长报告。杜院长调来病人的电子喉镜、CT和病理切片等检查结果,召集全科医生进行讨论,确诊为喉癌中晚期,并确定了最佳治疗方案——全喉切除加颈淋巴清扫术。但是因手术后病人将不能说话,只能通过食道发声,发声难度大得多,病人能不能接受呢?杜院长和助手张主任跟病友家属和病友本人多次沟通,病人及家属表示理解并顺利接受了手术。

因全喉切除术手术范围广、术区分布有许多重要血管和神经,手术难度大,容易产生伤口愈合慢、咽瘘等并发症。杜院长组织耳鼻喉科全体医务人员对陈某的病情进行了充分的术前讨论,对手术的适应症、特殊性、注意事项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案,并亲临现场进行指导,患者得以顺利康复。

从医近三十年来,他主刀或指导的每一例手术都是成功的,从来没有出现过医患纠纷。他做手术就像庖丁解牛一样熟练。

 

当病人突然窒息、命悬一线之时

在耳鼻咽喉科采访时,杜院长的同事们说起他果断地切开病人气管的一幕,人人都感动不已。

三年前,一个喉癌病人来到市中心医院就诊,接诊、住院、检查、会诊、术前准备,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就在即将施行手术的那天早上八时许,病房里突然传来惊呼,病人家属尖叫:“停止呼吸了!”原来患者因癌肿组织过大,突发窒息。正在做术前准备的杜友红果断拿起手术刀以闪电般的速度来到病房,发现病人目光呆滞、面色青紫、人已经窒息。情况万分危险!生命垂危,命悬一线。稍有迟疑,病人就没命了。杜友红当即把病人的身子放在床上,把病人的头放架到自己的大腿上,拿起手术刀一刀下去,切开了病人的气管,解除了呼吸梗阻,病人得救了。

医院的同仁对杜友红这个英勇的举动惊叹不已。因为这不是普通的一刀,没有精湛的医术、没有高尚的医德、没有对病人病情的准确判断,这一刀是不敢动的。更何况,对于一个已经窒息了的病人,下这一刀需要承担的风险可想而知,如果发生了意外,患者家属将会如何看待这事,会闹出多大的矛盾来?正是这果断的义无反顾的一刀,拯救了病人的生命。

发生了这么大的意外,原定八时三十分的手术还要不要继续?病人家属坚定地说:“就凭您刚才这一刀,我们相信您,手术继续!”

当天的手术做得非常成功!

 

一辈子以白求恩为师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杜友红将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的这句话铭记在心。自从16岁那年考入衡阳医学院(南华大学前身)后,他立志一辈子以白求恩为师,当一名白求恩式的医生。

大学五年里,他四年获得三好学生,毕业那年被评为优秀实习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娄底地区人民医院(即今市中心医院),从一名普通的医生到科室负责人,他的业务水平与日俱增。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他先后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进修学习,回院后带领全科的医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填补娄底空白,并引进了一批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使耳鼻咽喉科这个小科室慢慢成长为医院的重点特色专科。

2008年,杜友红担任市中心医院副院长。

他一上任就接连迎来了两次大的考验。先是因三鹿奶粉引发的儿童泌尿道结石事件,每天四五千人聚集在医院里,其中有待做B超检查的婴儿就有近2000个。这么多人聚在一起,而且是带着怨气来的,工作稍微有不慎就可能引爆家长情绪。作为业务副院长,杜友红坐阵一线指挥,每天七点多就到医院,安排人员、调度物资、安排就诊,并给家属们准备矿泉水、风扇,忙且累着,承受着家属不理解的抱怨。麻烦不是医院惹的,但工作得由医院来做。

紧接着是甲流。20094月中旬,甲型H1N1流感在我国爆发。为抓好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杜友红第一时间请示院领导,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成立了甲型H1N1流感救治领导小组和医疗救治专家组,制定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设立专门的流感样病例病房和发热门诊,并开设了独立的流感样病例隔离病房,确保医护人员、医疗救治设备和药品及时供应……从疫情防控战役打响近一年来,他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穿梭在发热门诊和流感样病例病房之间,晚上11点多还常到医院发热门诊了解疫情,由于身体极度透支,杜友红病倒了,转氨酶高达300多,医嘱要求必须住院治疗,他却坚持工作,只利用短暂的午休时间在办公室输液。

一辈子以白求恩为师的杜友红,作为医生,他钻研医术、勇于创新,积极推动我市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发展;谨遵医德,尊重病人,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从未收受任何患者的“红包”。作为管理者,他狠抓医疗质量管理,加强医疗核心制度落实;牵头组织制定《娄底市中心医院药品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药品比例问题、规范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积极选派专家赴基层医院开展医疗对口支援工作,努力解决患者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